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风建设 > 正文

学风建设

“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 ---记哈尔滨医科大学吕延杰教授

时间:2012-04-19 11:13:00  作者:  点击:

吕延杰,哈尔滨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杨宝峰院士所在科研团队的学科后备带头人。他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和实践,在科研和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药理学研究,共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发表的杂志包括循环《Circulation》,循环研究《Circulaiton Research》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际一流期刊。主编、参编多部【药理学】教材;主持973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多次获得国家以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这些是他多年不断努力,点点滴滴,日复一日的积累,不懈追求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和高考制度的恢复,让他懵懵懂懂地踏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这所著名的医学学府—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大学期间,他努力学习,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通过对医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优秀的品格,才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毕业后他很幸运的留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在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下,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力求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师从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王璞教师。导师不仅具有精湛的医技,而且更具有高尚的医德。导师常常告诉他,医者,先做人,后行医。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他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性和低治愈率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巨大痛苦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进一步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了解相关研究的国际动态,1995年吕延杰教授来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脏病研究所,在Stanley Nattle教授指导下工作,一个国际著名心脏病研究学者,特别在心律失常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和造诣。学习期间,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世界一流的心律失常研究中心实验室里,努力学习工作,拓展了科研思路,扩大了科学视野。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又转到著名学者王睿的实验室,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发现硫化氢(H2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钾离子通道具有调控作用,从而影响平滑肌血管的舒张功能。认识到这个气体分子具有和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一样的生物学功能,使人们对它的生物学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身在异乡,心系祖国,祖国的发展和强大吸引和呼唤海外学子回归。2005年,吕延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了他的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尽己所能,为母校的发展壮大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吕延杰淳朴的想法。

由于工作需要和保持研究的连续性,吕延杰教授加入杨宝峰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继续着心血管心律失常领域科学问题的探索。为了尽快将国外所学得到应用,他努力工作,虚心学习。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一段快乐的岁月,更是一段成长的岁月。在这个优秀的团队里,他感受着互相帮助的温暖,感受着互相激励的力量,感受着每一个成功带来的喜悦。在杨宝峰院士的指导下,他对科研的理解更上一层楼,重要的是让吕延杰教授少走了许多弯路。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悟,使他在科研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如:发现微小核苷酸分子(microRNA)可调控恶性心律失常,并可能成为防治心源性猝死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抗心律失常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防止猝死发生提供新了科学依据;发现心房纤颤发病新的机制和药物新的作用靶点--微小核苷酸分子;阐明尼古丁(烟草的主要成分)诱发心房纤颤的新机制;以微小核苷酸作用基本原理出发,创造性的将不同微小核苷酸的反义核苷酸设计在一个单链核酸分子中,使其同时作用其不同靶点,增加效力,及建立一药多靶核酸药物设计原理;阐明脂质代谢参与HERG钾通道功能调控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为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疾病救治过程中的分阶段用药和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吕延杰说“是这个团队给了我良好的科研环境,是这个团队给了我工作的动力,是这个团队给了我思维的源泉。我的一点一滴的成绩属于这个团队,没有团队的帮助便没有我个人的一切”正是有了杨宝峰院士的领导和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的涌现,这只科研团队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心血管药理学领域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发现和突出的成绩。这个团队在教学方面打造出了自己的精品课程、在科研方面在国际上有着属于自己的领地、在开发方面有自己的产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高度结合。作为一名教师,吕延杰热爱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书育人模式、方法。他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同学们的思维,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尤其是每次教学的课后反思,他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设想,令人印象深刻。他常常对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说,“你们是学校的未来,社会、学校、家长对你们寄以很高的期望,希望你们不负众望,从自己做起,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勇于拼搏,以优异成绩回报家长、学校和老师,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百年来,哈医大人秉承的是—木直中绳,博学载医,追求卓越,爱国奉献!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医学工作者。学生们从他的严格要求中,感受到的是殷切的期望,是温暖和关爱。看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他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学生有困难,他总是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他不仅在生活中给予学生关照,在学习上也给予关心和支持。对学生的研究课题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互动和沟通。告知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以实事求是为本,在实验过程中扑捉新的科学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在学术研究上,他常常说,“做科研一定要创新,创新是个人、团体、社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重要源泉”。科研创新需要提出科学问题,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研究人员来说,还应当特别重视如何解决问题。有限的个人精力和社会资源要求研究人员必须首先重视自己的课题选择,要切合实际,但是对重要的科学问题也应进行挑战,这可能带来科学上的突破。他对于科学研究遵循的是严肃谨慎、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浅尝辄止。在平日里他总是说“治学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治学要敢于质疑,遇到事情要多问为什么?要勇于修正错误”。在实验中,每次与同事或学生讨论课题结果时,他都会把整个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问的仔仔细细,同样的实验他会要求学生重复多次,从原始数据到统计数据都来不得半点虚假,丝毫不能马虎。

凡是和吕延杰教授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个温和而谦逊的人,有着平静的心态。他说“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只要能做我想做的事,我就感觉到心满意足了”。他以宁静的心态,淡泊的心境作为他人生的追求;以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些年来,吕延杰教授和他的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成绩的背后有耕耘有付出。他深深的认识到,人类对于自然界和自己本身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希望他人能够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得到启发和经验,也就足矣,乐矣。

黑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