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风建设 > 正文

学风建设

敢为人先 甘于奉献 ---记哈尔滨医科大学孙长颢教授

时间:2012-12-04 11:14:00  作者:  点击:

讲台上,激昂的讲授深深的吸引着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办公桌前,专注地伏案备课,认真思索着教学的真谛;实验室中,忙碌的身影尽情挥洒着智慧和汗水;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一个学生与职工——这就是孙长颢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优秀青年教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第六届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重点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近20年来他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自己热爱的教学科研战线上敢为人先、无私奉献。

一、注重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培养,扎根教学一线,引领教学改革实践不断发展

作为教师,孙长颢教授认真书写着教学生涯中的每一个篇章。他总是在不断地思考怎样才能把教学搞得更好,不断地在教学中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

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其主编的第六版全国规划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就引入了新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方法探讨中,孙教授身先士卒在本科教学中开展了PBL教学,受到广大同学和教师的好评,成为学院教学中的典范。在《食物中毒调查处理》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预习,从正、反双方充分展开讨论,对食物中毒的诊断、现场调查、处理等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拓宽新知识领域,在国内率先开设了两门新课——《分子营养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将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预防医学领域,使学生受益匪浅。孙教授常常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新的现象,形成新的观点,要善于质疑。他对学生的要求以高标准、一丝不苟著称,尤其是对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从资料的选择、框架的确立,到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提出,甚至文字的修饰,他是无一不锱珠必究的。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孙长颢教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团队的奉献精神。注重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让他们知道学术不端的严重后果,培养他们诚信的科研品质。孙教授所在的科研团队为研究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科研气氛,让他们更多地去领悟科学的内涵和思维方法,而不是仅仅发表几篇论文而已。在研究生实验开始之前,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正规的科研培训和实验室技能培训,让其明白科研的道德规范和科学精神。文献检索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一定要撰写综述。在实验开始之后,加强过程管理,定期让学生进行实验进展汇报,检查实验原始记录。孙教授经常与学生进行课题的交流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产生新思路和新发现。他知道他所培养的每一个硕士和博士的实验进行到哪一步,得到了什么实验结果和存在哪些问题。

孙长颢教授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6名、硕士研究生75名,桃李满天下。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六版、第七版,全国高等学校配套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指导》第三版、《分子营养学》和《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卷》等16部教材。教学课题《PBL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分别获2007年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一等奖。

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科研团队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绩显赫

作为科研工作者,孙长颢教授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善于捕捉学科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他常说“搞科研的人只有星期六、星期七,没有星期日,成功要靠智慧和汗水。”“只要你热爱这份事业,只要你目标明确,只要你愿意为之付出,时间总是有的。”经过近20年努力,孙教授的科研成绩硕果累累,获国家“863”重点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连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以及其他国家级课题多项。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8篇,最高影响因子8.889,累计影响因子127.158。获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其他奖项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开发和转让功能性食品3项。

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分子营养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将其写进规划教材中,并在《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分期连载,其研究的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研究当时在国外也是刚刚兴起,这使营养学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对推动我国分子营养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的多项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他编写的《分子营养学》一书,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国家核心期刊《营养学报》就此发表了述评,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近日,孙长颢教授科研团队的研究新发现《SREBP-1c mediates increase of postprandial stearic acid, potential target for improving insulin resistance, in hyperlipidemia》(在高脂血症中,SREBP-1c介导了餐后硬脂酸水平的增加,成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潜在靶点)在糖尿病领域顶级杂志《Diabetes》上发表,影响因子达8.889。该研究首次报道了高脂血症人群餐后血清脂肪酸谱的变化,并发现仅硬脂酸(C18:0)水平在该人群餐后显著性升高。以此为基础,课题组对高脂血症人群餐后血清硬脂酸水平升高的分子机制、高浓度硬脂酸对胰岛素抵抗方面的影响及如何降低餐后升高的硬脂酸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发现增高的硬脂酸是由于餐后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刺激了硬脂酸的从头合成(SREBP-1c/ACC/FAS/ELOVL6)及软脂酸(C16:0)的直接延长(ELOVL6)。高浓度硬脂酸能够导致胰岛素抵抗,通过体内、体外的小RNA干扰(siRNA)技术证实降低SREBP-1c和ELOVL6表达均能够降低硬脂酸水平,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比较干扰两靶点后的差异,发现抑制SREBP-1c表达更能够有效的改善胰岛素抵抗。此研究为改善高脂血症人群出现的胰岛素抵抗,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提供了新靶点、新思路。

孙长颢教授在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使自己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担任的主要学术兼职有:“World council of genetic, fitness and nutrition for heal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utrigenetics/Nutrigenomics”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总编,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其他多个学术委员会的委员。

三、注重学术交流,重视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作为教研室主任,孙长颢教授始终关心着学科的发展。十几年来一直注重同国内外的交流,已经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科快速发展。为保持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他特别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多次派送青年教师国内进修和国外深造,一些年轻教师已学成归来,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他的带领下,200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第三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成功地保持了团队在国内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回顾近20年工作的漫漫征程,浸染着孙长颢教授太多的汗水与心血,但面对纷至沓来的卓著成绩和荣誉,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他已经接过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科前辈的光辉旗帜,正带领广大教职员工以热情、求实、刻苦的精神奋力前行,为实现“保持国内领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黑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