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风建设 > 正文

学风建设

躬身耕耘侍科学 呕心沥血惠百姓 ---记我国知名血液病专家、哈医大一院院长周晋教授

时间:2012-12-03 11:13:00  作者:  点击:

在我国血液内科学领域,提起周晋教授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20多年中,他孜孜不倦地进行着白血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为无数患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的患者解除了痛苦,赢得了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赞誉,也赢得了无数的荣誉。

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四项国家发明专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中国医师协会首届中国医师奖,全国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工作者。

1978年,周晋以优异的成绩成为第四军医大学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员。周晋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更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知识一丝不苟的精神,而他的学习精神更是使人敬佩,正是由于他的睿智与刻苦才拥有了一系列成就,成了国内知名的血液病学专家。5年的军校生活,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他养成严谨的学风和不畏挫折、坚忍不拔的性格。大学毕业后,成为军医的他依然没有停下求学的脚步,硕士、博士、博士后,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多个国家进行学习和研究,发表了多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救死扶伤彰显精神

周晋教授对医疗精益求精,经他治疗过的患者,都被他和蔼的态度、认真的精神和高超的医术所感动。作为一名医生,他把治病救人看作是自己的神圣职责,每周他都按规定出专家门诊接待患者,每天和下级医生一道查房、会诊。在白血病的治疗方面,他根据病人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为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他不断创新医疗技术,几年来,在他的努力下,使患者白血病的治疗费用降低了60%,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2007年的一天,家住昆明的姚先生突然觉得乏力,随后出现发热,全身都是出血点,当地一家有名的医院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治好的希望非常渺茫。他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哈医大一院,找到周晋教授。此时,患者病情已十分严重,合并了DIC,生命危在旦夕。周晋教授针对病情制定了缜密的治疗方案,采取亚砷酸缓慢静点疗法,经过32天的治疗,姚先生已经行动自如了,血液和骨髓中已看不到白血病细胞,达到了完全缓解。

家住陕西灵甫的郝女士,36岁时患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由于没有系统规范的治疗,郝女士全身布满出血斑点,口腔、鼻腔流血不止,体温高达42摄氏度。找到了周晋教授时,她的病情已发展到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伴高白细胞血症,生命危在旦夕。周晋教授采用亚砷酸缓慢静点疗法,经过8天的治疗,一直卧床的郝女士行动自如了,骨髓象达到了完全缓解,不久,便痊愈回到了家乡。

在周晋教授的带领下,哈医大一院血液内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普通科室,成长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埋头科研硕果累累

周晋教授不仅医术高超,他对科学研究的执著和锲而不舍得精神和他那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更是令人惊叹。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他创立的亚砷酸持续慢静脉输注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相关的高白细胞血症。在国内首先发现了三氧化二砷对细胞膜离子通道和细胞内钙的影响机制,揭示了三氧化二砷心脏不良影响的根本机制。开辟了我国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无创/微创检查、预防和治疗的先河。针对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容易发生高白细胞血症和长QT间期综合征,研究砷浓度与细胞分化/凋亡的关系,发明了三氧化二砷持续慢静脉输注法及控释给药数学模型,有效克服了高白细胞血症和DIC,降低了致死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三氧化二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反应程度。同时,提高了常规给药法对三氧化二砷不敏感的白血病对三氧化二砷的敏感性,提高了患者无病生存质量,对扩大三氧化二砷的治疗适应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亚砷酸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在国内外多家医疗机构已得到进一步验证,获得了肯定的效果。这项研究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他的As2O3的研究又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863课题资助。

此外,他在国内率先发现了三氧化二砷对心肌细胞钾、钙离子通道和细胞内钙的影响,这一成果阐明了三氧化二砷导致心脏QT间期延长的分子药理学机制,解决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早期容易发生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问题。在国内首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无创、动态监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脑压变化,达到了无创伤筛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目的,创立了“亚砷酸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和“甘露醇经远端静脉暂时渗透性开放血脑屏障对三氧化二砷助透法”,分别从降低CNSL易患危险因素(高白细胞血症)和治疗CNSL两个层面探索了防治策略。

《血液》(Blood)由美国血液学会出版,名列同类期刊第一位,是血液学同行评议出版物中被引用得最多的医学杂志,是收录最佳血液学研究文章的核心期刊。2010年3月,《血液》杂志刊发了周晋教授率领的课题组一项课题——《单一应用亚砷酸治疗初发性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该课题组首次证实,单用亚砷酸可使患儿M3型白血病病情完全缓解率显著提高,与目前公认的维甲酸联合蒽环类抗生素方案疗效相当,且不存在明显的慢性砷中毒及继发肿瘤的风险,文章的影响因子高达10.555,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近年来,周晋教授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录,主编学术专著3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黑龙江省国际合作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近1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严格要求桃李芬芳

周晋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经常对自己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说:科学之路是艰辛的,科学研究是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必须是诚实的,容不得半点的虚伪。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未来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希望你们一定要牢记马克思的一段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我们在科研活动中,要严格自律,自觉抵制不正当的学术之风。

作为一名“传到、授业、解惑”的师者,他非常珍惜自己的“老师”身份,认真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教学工作中,他立足血液内科学最前沿,为学生搭建平台,悉心指导,使他们具备先进的科研思维能力,紧跟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做出高水平的论文,使研究生在临床、科研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书育人模式、方法。他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同学们的思维,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们从他的严格要求中,感受到的是殷切的期望,是温暖和关爱。看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他都发自内心的高兴。学生有困难,他总是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他不仅在生活中给予学生关照,在学习上也给予关心和支持。对学生的研究课题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产生互动和沟通。告知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以实事求是为本,在实验过程中扑捉新的科学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他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

全力以赴抢救英雄

2012年5月13日,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地处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哈医大一院,因为一场与死神搏斗、抢救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战役在这里打响了打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战斗。作为这场战斗的前线指挥员,周晋教授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为了挽救舍己救人的英雄的生命,周晋教授又表现出了他军人的特质。

此后的一个月中,全国人民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哈医大一院,人们期待着、期待着哈医大一院能创造奇迹,挽救英雄的生命,让英雄早日康复,使英雄重返她心爱的讲台……

张丽莉痊愈出院了。可是,人们并不知道,在抢救张丽莉的过程中周晋教授承受了怎样的压力,付出了多少心血。他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抢救工作,一心只为丽莉老师早日摆脱死神的纠缠,早日康复。

张丽莉入住哈医大一院后,周晋教授提前结束工作,第一时间赶回医院,并发出指示:哈医大一院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也是必须承担的,我们也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源承担好这个责任。他指示医务部全力以赴协助临床科室专家做好张丽莉的抢救治疗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开辟绿色通道,为张丽莉的治疗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为了更好地完成抢救张丽莉的任务,哈医大一院立即成立了由周晋教授为组长的专家治疗组。从那一天起,周晋教授每天两次主持全院专家会诊,每天进入病房看望张丽莉,详细了解张丽莉的各项检测结果,对治疗和护理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张丽莉入院后,周晋教授一周没有离开过医院,每天多次到病房看望张丽莉。6月初,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看望张丽莉,当他向张丽莉介绍周院长时,张丽莉说:“我认识他,他是周院长,每天都来看我,鼓励我,关心我。周院长对我可好了。”

时间在紧张的救治工作中悄悄流逝,张丽莉老师的病情在一天天好转,但是,周晋教授并没有丝毫地放松,他要求全体专家组成员,张丽莉老师一天没有痊愈出院,我们就一天不停止会诊,就一天不放松警惕,我们决不辜负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希望。

周晋教授是硕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兼任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移植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美国血液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英国血液学杂志》)等国际著名杂志审稿人,卫生部七年制统编教材《血液病学》主编。

周晋教授的辛勤耕耘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也为他赢得了耀眼的荣耀,近年来获得省部奖10余项,其中作为项目主持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2003年获首届“中华医师奖”和“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称号,2004年当选全国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全国医德标兵,2008年获聘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9年获得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荣获黑龙江省德艺双馨名医称号,201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黑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